慈城,作为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之于古城,是最重大的“不动产”,“文化+”是古城重新焕发生机的突破口。
为了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古城文旅发展之路,近年来,慈城的全域旅游开发,无一不考虑到与文化的适配性,各种各样的文旅活动不但入人眼还入人心。于是,我们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场馆场所,看到和感受到了慈城“上新”的一批批文化活动,让人们的生活有了“七十二变”的选择,这座在碧水青山中的古城,也因人文魅力而变得尤为生动。
散落在岁时“点”上的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最深层、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因子。每当佳节临近,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在慈城,或许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七夕做花灯、中秋做月饼、元宵走百病在慈城,传统假日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带你重现儿时记忆。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慈城古县城内粽叶飘香,欢声笑语,家长与孩子们品乌馒头、斗百草、包粽子、做香囊、点雄黄一同参与“端午游园会”,体验端午民俗,度过了一个具有浓浓文化味、民俗味的“五月初五”。
自然,做出合乎时代需求的创新发展,才是对传统节日文化最好的传承。兔年新春,浸润着千年文化的慈城便推出了“城慈纳万福”新春系列活动,其间特别邀请到专业影视美术团队,打造宋时繁华灯火、百景江南,沉浸式光影秀结合虚拟影像与交互技术,为游客呈现了一个灯火烂漫的东方绮梦。
宋韵文化是最具江南气韵的文化标识之一。对此,千年慈城精准定位“宋韵”,积极探索传统节日与地域文化的创新呈现与现代表达,让每一个来到慈城的游客都可以感觉到宋风雅韵。
交换“八字”牵起两姓联姻,一纸婚书誊写出小城良缘,迎亲礼、接亲礼、出阁礼、正婚礼正月新年前,慈城冯俞宅内的一场“宋韵”婚礼,完美复刻了千年前的婚嫁仪式,惊艳四座。
2022年以来,慈城便以宋韵文化为切入口,稳中求变,先后在“我们的节日”七夕、中秋、重阳,举办了“七夕国潮宋韵夜”“中秋宋风夜”“重阳集市”“生活戏曲节”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绵延千年的宋韵文化得以“流动”起来,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碰撞交织,丰富了游客的休闲体验。同时,慈城始终以文化项目为导向,注重从文化匹配性引进业态,目前古县城内已有20余家民宿、近900个床位,它们大多由官邸古宅转型而成。古宅“活化”后打造成的精品民宿成为慈城旅游的一大亮点。随着人气、财气、商气的集聚,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慈城强势“出圈”。
名人故居、祖籍地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灵魂所在,是触摸历史的“活化石”,将其活化利用,非毕其功于一役。近年来,慈城深耕人文沃土,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IP,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街角,都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每当周末,慈城的周信芳戏剧馆里便上演着各戏曲剧种、艺术门类的展演,沉浸式家庭戏院演出、文创产品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馆内横空出世的一座红桥,让人耳目一新,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拍照打卡点。
这是慈城活化利用名人祖籍地的缩影。事实上,早在2016年,慈城就在探索“名人效应”。2016年4月22日,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正式开馆,展示了冯骥才几十年来创作的各种作品。历经7年时光流转,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坐标,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来此打卡品读。每年4月在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内举办的“乡愁归处”春日朗诵会,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又一场形式各异的视听盛宴。
2022年,随着抱珠楼焕新开馆,以冯氏家族为代表的慈城人重视读书育人的优良家风传统得以见证,慈城的文化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匠器流光”慈城古建筑文化展、大暑茶道雅集、“诗不远人”青少年古诗词视觉解读创意大赛、“童绘慈城”儿童艺术展、抱珠楼换书大会、古法魔术秀等活动,在这里轮番举办,这座被岁月封尘的藏书楼也重新伫立在了闹市中。
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品牌,以年糕为主题的活动也是当地特色活动中的一张金名片,吸引了万千游客前来寻味乡愁。今年慈城更是全新发布了年糕Logo、Slogan、IP,并推出更多创新吃法和创意玩法,激活了年轻客群的猎奇心理,带动品牌发展。
另外还有中华慈孝节、“拾”村文化汇演、慈湖大讲堂等一批批有有带动性、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特色亮点、“叫好”又“叫座”的品牌活动,持续激发着这座古县城的艺术氛围与文化创造力。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慈城的美誉度与文化内涵更深更广。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今年第一季度,慈城文旅成绩喜人:古城旅游人数87.7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4%;旅游收入4437.59万元,同比增长19.18%。以“文化+”为突破口,慈城走出了一条古韵依然又生机盎然的古城文化发展之路。下一步,慈城镇将继续擦亮地方“金名片”,打响文化“好品牌”,走好文旅“致富路”,助力浙江省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层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慈城,作为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之于古城,是最重大的“不动产”,“文化+”是古城重新焕发生机的突破口。
为了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古城文旅发展之路,近年来,慈城的全域旅游开发,无一不考虑到与文化的适配性,各种各样的文旅活动不但入人眼还入人心。于是,我们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场馆场所,看到和感受到了慈城“上新”的一批批文化活动,让人们的生活有了“七十二变”的选择,这座在碧水青山中的古城,也因人文魅力而变得尤为生动。
散落在岁时“点”上的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最深层、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因子。每当佳节临近,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在慈城,或许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七夕做花灯、中秋做月饼、元宵走百病在慈城,传统假日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带你重现儿时记忆。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慈城古县城内粽叶飘香,欢声笑语,家长与孩子们品乌馒头、斗百草、包粽子、做香囊、点雄黄一同参与“端午游园会”,体验端午民俗,度过了一个具有浓浓文化味、民俗味的“五月初五”。
自然,做出合乎时代需求的创新发展,才是对传统节日文化最好的传承。兔年新春,浸润着千年文化的慈城便推出了“城慈纳万福”新春系列活动,其间特别邀请到专业影视美术团队,打造宋时繁华灯火、百景江南,沉浸式光影秀结合虚拟影像与交互技术,为游客呈现了一个灯火烂漫的东方绮梦。
宋韵文化是最具江南气韵的文化标识之一。对此,千年慈城精准定位“宋韵”,积极探索传统节日与地域文化的创新呈现与现代表达,让每一个来到慈城的游客都可以感觉到宋风雅韵。
交换“八字”牵起两姓联姻,一纸婚书誊写出小城良缘,迎亲礼、接亲礼、出阁礼、正婚礼正月新年前,慈城冯俞宅内的一场“宋韵”婚礼,完美复刻了千年前的婚嫁仪式,惊艳四座。
2022年以来,慈城便以宋韵文化为切入口,稳中求变,先后在“我们的节日”七夕、中秋、重阳,举办了“七夕国潮宋韵夜”“中秋宋风夜”“重阳集市”“生活戏曲节”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绵延千年的宋韵文化得以“流动”起来,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碰撞交织,丰富了游客的休闲体验。同时,慈城始终以文化项目为导向,注重从文化匹配性引进业态,目前古县城内已有20余家民宿、近900个床位,它们大多由官邸古宅转型而成。古宅“活化”后打造成的精品民宿成为慈城旅游的一大亮点。随着人气、财气、商气的集聚,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慈城强势“出圈”。
名人故居、祖籍地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灵魂所在,是触摸历史的“活化石”,将其活化利用,非毕其功于一役。近年来,慈城深耕人文沃土,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IP,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街角,都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每当周末,慈城的周信芳戏剧馆里便上演着各戏曲剧种、艺术门类的展演,沉浸式家庭戏院演出、文创产品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馆内横空出世的一座红桥,让人耳目一新,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拍照打卡点。
这是慈城活化利用名人祖籍地的缩影。事实上,早在2016年,慈城就在探索“名人效应”。2016年4月22日,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正式开馆,展示了冯骥才几十年来创作的各种作品。历经7年时光流转,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坐标,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来此打卡品读。每年4月在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内举办的“乡愁归处”春日朗诵会,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又一场形式各异的视听盛宴。
2022年,随着抱珠楼焕新开馆,以冯氏家族为代表的慈城人重视读书育人的优良家风传统得以见证,慈城的文化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匠器流光”慈城古建筑文化展、大暑茶道雅集、“诗不远人”青少年古诗词视觉解读创意大赛、“童绘慈城”儿童艺术展、抱珠楼换书大会、古法魔术秀等活动,在这里轮番举办,这座被岁月封尘的藏书楼也重新伫立在了闹市中。
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品牌,以年糕为主题的活动也是当地特色活动中的一张金名片,吸引了万千游客前来寻味乡愁。今年慈城更是全新发布了年糕Logo、Slogan、IP,并推出更多创新吃法和创意玩法,激活了年轻客群的猎奇心理,带动品牌发展。
另外还有中华慈孝节、“拾”村文化汇演、慈湖大讲堂等一批批有有带动性、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特色亮点、“叫好”又“叫座”的品牌活动,持续激发着这座古县城的艺术氛围与文化创造力。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慈城的美誉度与文化内涵更深更广。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今年第一季度,慈城文旅成绩喜人:古城旅游人数87.7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4%;旅游收入4437.59万元,同比增长19.18%。以“文化+”为突破口,慈城走出了一条古韵依然又生机盎然的古城文化发展之路。下一步,慈城镇将继续擦亮地方“金名片”,打响文化“好品牌”,走好文旅“致富路”,助力浙江省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层次地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