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载古今,文化越千年。与县行政中心隔溪相望,龙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是德化县城商业中心和当下县城建成区的中心,更是德化陶瓷产业的发源地,有着无法替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位。街区内,屈斗宫古窑址、祖龙宫、程田寺、程田寺古街、红旗瓷厂等重要文化遗产,铭刻着德化“瓷记忆”。
近年来,德化大力推进红旗瓷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于2024年实施龙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县城更新省级样板工程,使街区焕发新生。未来,这里将塑造城市会客厅与瓷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全新的向世界展示瓷都魅力、输出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
龙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从宋初的瓷街瓷村,到屈斗宫古窑址成为代表性世界遗产点,这片土地见证了德化1000多年来瓷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程田寺古街位于宝美村东南隅,始建于宋初,原名“陶瓷街”。古街长约500米,宽不过3米,由大小不一的石头铺砌而成,历史上一度商贾云集、商号林立。50多间陶瓷作坊设于古街,房屋为木作结构,檐瓦相接,错落有致。
清末民初,瓷塑大师或设坊于此,或制瓷于此。有据可查的,设于此的瓷庄坊号有“蕴玉”(苏学金、勤明)、“裕源”(许友义、世华)、“宝源”(许友官)、“成益”(苏由甲、其生)、“茂源”(许金绽)、“云麟”(许世南)、“永德珍”瓷彩店(周元开)等。苏谷清等瓷彩名家也曾于此从事瓷画彩绘,陈首仁、陈妪、许文君、许文安、许光益、许光老、陈其泰、黄奢、林甲乙、邱双炯等诸瓷塑大师,或于此从事陶瓷雕塑,或于此拜师学艺,可谓“大咖云集”。古街历史名人众多,走出了“瓷圣”何朝宗,还有苏清河、林睦殿、苏尧棠、苏建堆等当代陶瓷大师或名人。
古街还曾是三明、大田、永泰通往永春、仙游、莆田等地的商货中转站,也是德化陶瓷运往刺桐港,通向东南亚、欧美的最主要商品集散地。周边方圆数里,建起了不计其数的瓷窑。
随着德化县城南门、三角街、城东开发区崛起,程田寺古街逐渐走向衰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宋代屈斗宫窑址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1953年发现,1976年考古发掘。窑炉依山而建,共17间窑室。除窑顶坍塌外,其余结构保存较好。
屈斗宫发掘出土了6793件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现今,在东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均发现屈斗宫产品,证明德化瓷在当时已远销到这些地方。
作为分室龙窑,屈斗宫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技术探讨研究价值,反映了宋元时期密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1988年1月,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班、盖德、龙浔、浔中四个乡镇的宋至明代窑址。2021年,屈斗宫窑址和尾林—内坂窑址一道组成“德化窑址”,成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点,是全国首批窑址类的世界遗产。
始建于宋代的祖龙宫,与屈斗宫窑址毗邻,是德化陶瓷从业者心中的“圣地”,供奉着对德化陶瓷有突出贡献的“窑坊公”林炳。
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林炳为北宋中叶德化瑶台市(今宝美村)人,是德化窑炉革新的先驱者。当时,德化窑炉大多是方形或平顶条形的小窑,难以大规模生产。林炳率先尝试,设计发明了砌拱圆穹顶主窑室,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还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的瓷器更显洁白、剔透。林炳成为德化“拱大窑”第一人,逝世后被尊称为“窑坊公”,奉祀他的宫庙被称为祖龙宫。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林炳诞辰,德化陶瓷人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独特的“祭窑坊公”活动。这一祭礼与传统的祭祖方法不一样,德化人会以新开发的瓷艺品作为祭品,陶瓷厂家与艺人都带着最得意的新作品或获奖作品来祭拜“窑坊公”。这一奉祀方式是瓷界最独特的祭礼,在整个世界也绝无仅有。
修缮中的红旗瓷厂已展露新颜,天圆地方的观景具艺术特色,与旗帜般的厂房共同构成艺术画卷
瓷厂最早可溯源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德化宝美村的苏明裕、苏重光建设“长福堡”,生产陶瓷,并创立了“万源”“瑞源”两个商号,产品销往国内外。1951年,公安部门在宝美村长福堡内创办劳改瓷厂,后更名为新人瓷厂、地方国营新建瓷厂,迁址到宝美覆鼎山。1970年,改名为德化红旗瓷厂,1981年更名为德化第二瓷厂,成为德化首批两个国营瓷厂之一。1996年,红旗瓷厂开始改制。2001年,五个主体车间的固定资产及土地使用权全部对外转让,形成四大厂区,分别独立运营,红旗瓷厂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红旗瓷厂对德化现代陶瓷产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宋代以来,德化瓷器成为泉州世界海洋商贸的重要产品。到了明代,德化经数百年实践创新,成功烧制出建白瓷,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白瓷生产的顶配水平。“银泥烧出象牙白,炼玉凝脂总不如”,德化白瓷因此以“中国白”享誉世界。然而,建白瓷工艺在清代失传。直到1958年,红旗瓷厂的前身——新建瓷厂成功研制出高白度瓷技术,白度高达88.8度,打破当时国际记录。1965年,瓷厂还成功恢复了建白瓷工艺。之后数十年间,瓷厂多次参与烧制国事活动所需的陶瓷器具。20世纪80年代末,厂区面积将近18万平方米,建立了一整套陶瓷生产流水线和科学的检验制度,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远销日本、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红旗瓷厂,能够正常的看到许多风格独特的厂房建筑,其中最为醒目的双龙瓷业1#厂房。包豪斯风格的该建筑,从侧面看去,墙面造型像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首尾相接,行列式布局。红色的洗砂石、闽南红砖,为旗帜“刷”上了红色,让红旗瓷厂“名副其实”。
近年来,德化县倾力推动龙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活化更新,推动老旧街区的再生复兴,打造陶瓷旅游名片,也为千年瓷业发展留下历史背景和文化珍宝。
早在2017年12月,德化县《政府工作报告》便提出“围绕‘瓷景区+城休闲’定位,提升城区陶瓷文化品位。做好红旗瓷厂、屈斗宫、祖龙宫片区的整合、保护、开发……形成以城关为核心的中线陶瓷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此后,相关工作逐步展开。
2019年起,德化编制相关规划、方案,推进红旗瓷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020年,通过PPP项目招投标建设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项目,投资约13亿元用于工业遗产保护、居住品质提升、公共设施配套,致力打造多元合一的工业遗产风貌区。2021年11月,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核心区)建设,正有序推进二期工程。
2024年,德化县龙井片区入选省级县城更新建设样板工程,立足寻“源”塑“新”,以“海丝瓷源、民窑圣地”作为设计定位,秉承最潮地标、业态新生、民生改善、瓷都风貌、文化传承五大愿景,重点打造“一核四径六区”:“一核”即红旗坊陶瓷文创核;“四径”即市井烟火径、陶瓷文化径、瓷客创业径和现代生活径;“六区”即市井慢行街区、滨河形象区、文旅产业区、瓷文化体验区、居住示范区和瓷客创业区。
更新建设中,德化以工业遗产集中区的更新活化作为引流爆点,以历史建筑修缮活化、市政设施提质增效、环境风貌整治提升为抓手,塑造“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城市地标,提升宝霞路、宝山路、宝美街及程田寺古街三条陶瓷文化业态路径活力,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区域业态升级和活力重塑,努力实现了老旧街区的再生与复兴。
目前,围绕老旧小区改造、片区园林绿化提升、市政道路及停车场建设、老旧管网改造、历史建筑修缮活化、街道立面及风貌提升六大领域,样板工程策划项目21个,总投资5.9亿元。其中2024年度计划投资4.58亿元,获省级奖补资金1900万元,已基本建成项目17个,投资5.0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省级奖补资金1900万元百分百拨付至实施工程单位,样板成效明显。
除了奖补和财政资产金额的投入,德化还探索“政府驱动、全民参与”微更新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探索,我们充分的发挥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提升片区活力。”德化县住建局副局长吴友体介绍,德化使用省级奖补资金改善片区硬件设施,以“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的更新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和休闲空间及“一老一少”社区活动中心,同时整治修缮传统民居建筑,提升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信心。
在此基础上,德化县文旅集团投资120万元改造老旧民房,激发居民参与改造。居民自主修缮10栋房屋,作为餐饮场所、民宿及大师工作室等,形成多元化产业集群。同时,由县住建局牵头、省规院协同,合力搭建片区共同缔造协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项目还未竣工,但影响力已经显现”,宝美村村委会副主任苏建德说,毗邻产业园的宝霞路,当地居民已租用五座古厝改造建设精品民宿,开张了咖啡店、特色餐饮等商铺,直接带动了居民消费提升、周边经济发展。
60多岁的红旗瓷厂老员工郭诗煌对瓷厂和瓷艺有更多的眷念和期望。他说,“政府提出和落实政策,为红旗瓷厂找到新的出路。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当年红旗瓷厂改制后,郭诗煌租赁瓷厂生活区一角,坚持陶瓷创作和生产。他希望未来继续留在改造后的瓷厂中,把一些制瓷老技艺流传下去,“这是我们这代人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基于县城更新全局视角,德化在龙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探索创新历史工业区更新路径。
“街区中,低效用地不仅要收储盘活,更注重功能的复合。”吴友体介绍,德化按“工改商”调整了6宗总计82.06亩的土地用途,并整合边角地、拆退城中村,增加文化用地120亩、公园绿地和道路用地58亩,将原先以生产、仓储为主的单一功能,向生产、展示、销售、旅游等多功能复合用途转变。同时改造修缮老厂房等5万余平方米,保留宗祠、烟囱、龙窑等65处建筑和构筑物,适应和植入创作研学、文创孵化、文创博览等业态,激发街区活力。
在红旗瓷厂蝶变为红旗坊·文旅产业园的工业遗产地发展过程中,则注重以规划设计为主导,投资、建造、运营协同作用,推动“DIBO”(指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遗产地发展模式。引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凯院士团队主导的规划设计,引入泉州文旅集团、中铁七局集团与德化文旅集团合资成立国有控股公司投资建设,招商运营合作期满后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
为了让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改造中还实施了“先考古后更新”保护机制,围绕“白瓷+”打造3条特色街巷。其中主干路宝美街塑造白瓷的现代商业氛围,宝霞路营造白瓷龙窑的烧制氛围,程田寺古街则复兴瓷帮古道的白瓷文化氛围,形成串联红旗坊·文旅产业园、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德化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屈斗宫和祖龙宫等白瓷文化核心节点的全省第一条白瓷城市文化游径。
在《德化县城总体设计(2018—2030)》中,龙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位于城市骨架中心区域,毗邻城市商业中心,将规划打造成为德化未来的文旅中心区。而根据龙井片区县城更新建设样板工程的定位,通过梳理重要产业文化资源,构建完整业态路径,塑造城市会客厅与瓷文化交流中心,片区未来将建设成为一个全新的向世界展示瓷都魅力、输出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有活力、国际化是街区前景两大“关键词”。
为推动目标实现,记者获悉,德化下一步将在龙井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不断找准城市更新切入点,开展样板夜景亮化工程,实施行进式演艺、灯光秀,对宝霞路、宝山路、程田寺古街沿线建筑外立面夜景工程提升改造,围绕红旗坊,开辟长度超过2公里的路巷夜游空间,丰富夜间经济形态。同时,整治背街小巷,创建完整社区,形成4处标志性瓷都特色的文化广场空间。深化更新政策,吸引社会力量与资本参与,自主更新,形成县城更新“牵引点”,实现城市管理的有效集成和协同工作,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为了联动各方力量,德化还将加大宣传引流力度,深度挖掘在地核心产业与样板相关业态的内在联动潜力,与在地艺术作者合作联营,增加“扩圈”可能性及广度,推动横向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培育县城更新“新热点”。